在每年幾十場志愿填報 咨詢會上,考生家長們提的最多的一個問題便是"我的小孩能考xxx分,該報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說實話,這是一個令我最頭痛、最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我怎么知道孩子喜歡學什么?能學什么?適合學什么?如果點錯 "鴛鴦譜"豈不被人痛恨終生,一輩子被人戳脊梁骨。
不過換位思考下,家長提出這一問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辛辛苦苦養育18年的孩子,該上大學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的期望、家庭的未來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寄托在上大學。可大學全國有二千多所,專業500多個,五花八門,著實令人眼花繚亂。究竟什么專業"好"、什么專業有發展;學什么專業好就業,容易出國,都不甚了解。況且,都是獨生子女,又無前車之鑒。到下筆填報志愿之時,便無所適從了。真可謂是年年報,年年不知怎么報!
為什么高中家長做不出來科學的高考填報方案呢?不知道大家認真思考了沒有?有很多的家長在高考之后,準備一個禮拜的時間都已經算是比較長的,我見過一個家長在3分鐘內便給孩子選擇了大學及專業。當時是很震撼的,填報志愿到他手里面就像是小菜一碟一樣簡單。但結局卻是這位家長沒有料想到,孩子被迫從大學退學,進行復讀,重新高考。
像這種拍一拍腦袋就做決定的家長實在是不少,不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高考志愿帶來的后果并不像是吃飯一樣,吃完之后立即表現出飽的結果,高考志愿不是,她需要在半年到4年的時間來反應。這個時間可能比較長,但更能夠檢驗孩子是否適合學習專業及適應大學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適應大學生活的時間周期更加的縮短,7天的時間或20天的時間就可以知道你填報志愿的后果。劉丁寧事件就是一個超短時間內展現出來的,一個不科學填報志愿的方案,從退學到復讀。這樣的學生可以說是超級少。
家長為什么做不出科學的高考填報方案?其實是存在以下幾個原因的:
第一個是不夠重視。總感覺高考最很遠,先把自己的孩子成績提上去,哪怕花5萬到10萬塊錢的這種文化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沒有誰是可以在剛進高一就給自己的孩子報考志愿提升課的。這種的重視對比是比較直觀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各位家長不去準備。高考志愿需要各位家長充分的準備,把2000多所大學及500多個專業,進行了解分析,才能夠找到一所適合孩子發展的大學,但家長并沒有去準備,反而等到高考志愿填報時再匆匆忙忙的去看書,然后風風火火的給自己的孩子報考。
第三個,是因為家長沒時間,總感覺自己的工作都快要把自己困住了,沒有時間去分析孩子的問題,沒有時間考慮孩子未來的發展狀態,沒有時間去思考孩子的未來方向,沒有時間......似乎成為了家長的口頭禪,甚至是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第四個,家長不懂得去學習高考這事。總認為,自己很懂,但到了高考志愿填報的那一天,突然發現,不懂了,什么都不清楚,簡直就是兩眼一抹黑--不清楚。
各位家長可以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這4條的原因,要是把這4點都做好了,一份完美的科學高考志愿填報方案也就出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