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志愿填報里最大的 “天坑”,說白了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專業,跟著感覺走或者盲目跟風,最后踩了坑才發現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只看校名,不看專業
覺得 “xx 大學” 聽起來高大上就沖了,結果進去發現專業巨坑 —— 比如被 “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 等 “天坑專業” 忽悠,畢業才發現就業難、轉行多,或者被 “xx 科技大學” 的名字騙進去,結果學的是冷門方向(比如某校 “計算機專業” 其實側重農業軟件)。
-
盲目追熱門,不看適配性
看別人報金融、計算機、臨床醫學就跟風,完全不想自己是否適合:
- 數學不及格卻硬選金融,結果大學四年被高數、統計學虐到崩潰;
- 坐不住實驗室卻選了生物 / 化學,天天泡實驗室做實驗到懷疑人生;
- 暈血怕開刀卻選了臨床醫學,上課看解剖圖都能吐……
熱門專業≠適合你,就業好的前提是你能學得下去、做得好。
-
忽視 “隱性門檻”,掉進出路陷阱
- 身體條件限制:比如民航、軍校對身高、視力有要求,醫學專業可能不招左撇子,化學 / 化工專業可能對過敏體質不友好,不報前不看招生簡章,錄取后才發現讀不了;
- 就業壁壘:比如法學、醫學、師范等專業,想進好單位要么考研、要么考證,甚至需要 “人脈資源”,如果家庭沒背景、自己又不想吃苦,慎選;
- 地域坑:選了偏遠地區的 “好專業”,結果發現實習機會少、校招企業差,想回一線城市就業,簡歷直接被 HR 刷掉(比如在西北學互聯網,不如在沿海讀普通院校)。
-
不看 “真實就業”,被宣傳誤導
學校官網寫著 “就業率 99%”,但可能是 “靈活就業”(比如擺攤、開網店),或者 “升學率” 算進去了;某些專業聽起來 “高大上”(比如哲學、歷史學),但除非你打算讀研、考公,否則本科畢業大概率 “失業”;還有的專業看似 “對口就業”(比如小語種),但崗位少、競爭激烈,最后只能轉行當銷售、考編。
-
家長越權做主,孩子被動買單
父母覺得 “當老師穩定”“學醫有面子”,強行讓孩子報師范、醫學,但孩子根本沒興趣,大學四年混日子,畢業后要么擺爛、要么叛逆轉行,浪費時間又浪費錢。
記住一句話:志愿填報 =「認識自己」+「研究專業」+「看清現實」。
- 先問自己:我擅長什么?喜歡什么?能吃什么苦?(比如能接受天天加班就選互聯網,耐得住寂寞就選科研類專業)
- 再查專業:去知乎、貼吧、小紅書搜 “xx 專業真實就業情況”,找在讀學生或從業者聊聊,別信官方宣傳;
- 最后看數據:查目標院校的專業分數線、報錄比、就業報告,優先選 “地域>學校>專業”(比如一線城市普通本科,可能比二線城市 985 更好找實習)。
總之,別為了 “面子” 選專業,別為了 “分數不浪費” 選不喜歡的學校,志愿填報不是終點,而是你未來 4 年甚至一輩子的起點。 踩了坑再后悔,真的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