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從事在線教育的企業數約2400-2500家,擁有數十萬門在線教育課程,用戶達到了近億人次。這些在線教育企業同蘑菇那樣速生,也如同煙云那樣很快消散,其原因當然有多種,但其共性的原因是他們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手術式的“互聯網+教育”方式,互聯網并沒有真正加到教育深層——
3月底,一則在線教師時薪1.8萬元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人們在感到互聯網的巨大力量的同時,每一個教育當事人都意識到,如何與互聯網相處正成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現實問題,已有的學校、教育機構和管理部門如何應對互聯網也成為決定其自身未來狀態的轉換關鍵:選擇得當就會給自身開辟寬廣道路,選擇不當就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在“互聯網+”的涌動中,教育已成為其中的一個加數,于是有了“互聯網+教育”一詞的流行。與此同時,有人對這一說法提出質疑,認為相對于教育的特質和互聯網的特征,“教育+互聯網”的提法更能準確地反映教育與互聯網的關系,更有利于在線教育實踐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有利于深刻、理性、健全地促進教育與互聯網結合,更有利于教育當事人或社會成員利用教育和互聯網服務來更好成長發展。
1.“互聯網+教育”靠譜嗎?
“互聯網+”的興起,最初集中在經濟學領域,從“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產業”到“互聯網+智慧”,實現各行各業所有內容數字化并融會貫通,這一期間它的使用是相對得體的。
后來“互聯網+”的說法幾乎被不加區分地運用于任何對象,成為萬能的詞語添加劑,應該說就有問題了。僅教育領域內,除了“互聯網+教育”,還有人開始使用“互聯網+早期教育”“互聯網+職業教育”等等,以及“互聯網+課程”“互聯網+學校管理”“互聯網+教育評價”“互聯網+教學”……這些過于隨意的表達顯然不夠嚴謹,也很難有確定性和確切的內涵,需要依據語言實踐的真實需要和漢語的規則加以規范。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使用“互聯網+”,一次使用“+互聯網”,說明根據實際選擇使用哪種組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就以教育而言,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經歷過多次重大的環境、工具的變革,每一次新工具的發明對人類發展都是影響巨大且關鍵性的,對教育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而教育作為一個行業或專業,它的連續性始終保持著,而且有著較為嚴密的組織結構,外在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就如同給一株千年古樹施肥,依據樹的性能、需求和機理去施肥,就能讓它枯木逢春,這就是“教育+互聯網”理路;以相反的方式,“互聯網+教育”,以一張網的方式把這株古樹罩住,或用堆土的方式把它掩埋,就可能把它悶死,或是罩住或掩埋了很長時間,兩者之間也未發生實質性關系。互聯網這一新工具的影響只是比歷次更為迅速普及,作為一種工具來說與前幾次沒有本質的差異。
教育是以人為工作對象和主體的,不同于經濟和其他以物為對象的領域,在工業、商業等其他領域或可以用“互聯網+”,運用到教育領域時應慎重對待。
2.“互聯網+教育”“教育+互聯網”等值嗎
有人或許認為依據加法的交換律,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進而得出結論:“互聯網+教育”與“教育+互聯網”是等值的。但是,由于這里相加的不是兩個數,而是兩個有社會實際存在的實體體系,位次排列不同導致的效果差距其實很大。
選擇“互聯網+教育”還是“教育+互聯網”,既基于互聯網的特征,也與個人的主觀選擇相關,其根本性的差別在于主動加還是被動加:選擇“互聯網+教育”就是把互聯網當作操作系統,當成社會以及教育建構的要素和系統力量,依照這種全新基礎,依據互聯網法則重新統合社會以及教育的運作和管理模式,這種選擇實質上不僅是困難的,也是不現實的,難以體現教育的精髓。經過人類社會數千年的發展,教育是包含哲學理念、組織實體、方法體系、內容范疇等多層多面多主體的存在,以“互聯網+教育”的思路尋求兩者的結合,加什么、怎么加依然是一片模糊。
選擇“教育+互聯網”,就意味著把互聯網當作傳播工具,延伸現有的教育影響力和價值,原有的社會與教育也需要隨著互聯網發生巨大的變革,但教育的基本邏輯沒有根本性改變,由教育當事人自主選擇要慕課還是被慕課,是否選擇翻轉課堂以及誰在翻轉、如何翻轉,站定教育立場,明了需要什么,以人的天性為依據而非用互聯網去改造人的天性,以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為標準進行選擇和結合,方能實現人的健全發展。
如果選擇“互聯網+教育”,還存在作為操作系統的互聯網由誰建造、由誰掌控的問題,最終走向單一標準的最優存在,次優被淘汰,從而導致喪失多樣性。“互聯網+教育”與“教育+互聯網”孰優孰劣,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分析:
首先,從互聯網與教育的關系看,無疑教育應該是核心,互聯網只是技術和輔助工具;教育或者說人的成長發展是目的,用于教育的互聯網是手段;教育是需求的源頭,互聯網是更為迅速便捷保障供給的技術條件。若把互聯網作為核心,教育只是附庸產品來做,不只曲解了教育,也難以有效滿足教育當事人對教育的需求。
其次,從與人的關系看,沒有互聯網之前,人類就有數千年的教育活動,教育與人已經形成了關系牢固的伴生關系;互聯網一產生便與人產生了親密關系,這種關系相對于教育與人的關系而言,是后生的,用“互聯網+教育”就意味著要在后生的、尚不穩固定型的關系上加上先前已經穩固定型的關系,這必然產生關聯的虛點和盲點,出現眾多的不順;“教育+互聯網”則是在一種穩固關系基礎上建立新的未穩固的關系上,紊亂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需要承認,互聯網本身確實會更新人與教育的關系,互聯網成為人與教育之間的新媒介,使原來必須要師生在特定時空進行的教學轉變為可以較少受到時空限制,有了互聯網的教育更加關注互動,互動性的教學體驗使教學過程智能化、舒適化。互動的主體依然是人,網絡僅是媒介,從邏輯上說是人為了教育的目的而利用互聯網,其相加的次序也應該表述為“教育+互聯網”。
從方式上看,“教育+互聯網”是一種從根上施肥的方式改變教育,而“互聯網+教育”則類似于一種從葉上施肥的方式改變教育。后者能改變的是教育的表面,前者則能深層、系統、漸進地改變教育,從兩種效果來選擇,結果不言而喻。
在實踐中,目前多數人一直以“互聯網+教育”而非“教育+互聯網”的方式對待互聯網與教育的關系,由此導致的是一些對教育知之甚少的人把教育與互聯網的關系當作單純的商機,以功利的心態強行侵入教育,或制造“解題神器”之類的工具,或干脆把傳統的答案直接搬到網上,客觀上對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另一些從事教育的人士則以作壁上觀的態度對待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或者以違背互聯網精神的方式在使用著互聯網技術,將過去的“滿堂灌”直接變成“滿網管”,不顧學生使用互聯網往往只是下載考題、復制論文和核對標準答案。
教育不能忽視新工具的發明與運用,同時又不能為工具所牽引而忘了教育自身,如果互聯網使用者的教育思想理念沒有改變,即便加上了互聯網,也未必是教育的良性改變;教育從業者只有從精神上領會了互聯網的精髓并依據教育的特性和需求使用互聯網,只有當教育的理念更優化,以“教育+互聯網”的方式與互聯網結合,才能有效避免互聯網這個新瓶裝落后的教育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