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考生填報高考志愿的時都會提到“冷”“熱”專業的問題,在高校的專業設置中真的有“冷”“熱”之分嗎?答案是否定的。所謂的專業“冷”“熱”概念的形成是有緣由的。一些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單純從眼前就業情況、待遇收入來決定專業的選報,盲目跟風,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冷”“熱”專業,殊不知招生中的“冷熱”跟就業市場上的“冷熱”并沒有必然聯系。
據報道,西安某醫學院就業形勢嚴峻。不少學生抱怨,現在工作太難找,上了五年本科臨床醫學,本以為就業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可現在才發現一切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順利,找個實習單位都很困難。一度火熱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法學、計算機、中文、英語、旅游等昔日報考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也在就業市場遭遇了同樣的“尷尬”。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在若干年前就業根本不用愁,可如今英語越來越普及,很多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英語,還要求專業技能,只會英語就能進的單位越來越少。
近兩年相關機構發布的專業就業率數據顯示,一些昔日報考門庭冷落的“冷門”專業的就業率一路走高。今年3月,在青島農業大學舉辦的高校畢業生綜合類就業洽談會上,動物醫學等農學類專業供求比例嚴重失衡,動物醫學專業的個別崗位甚至出現20個崗位搶一個學生的現象。一家獸禽研究所打出的招聘啟事上,個別動物醫學專業崗位的薪酬達到萬元以上。還有安徽某醫學院的計算機專業可算是“冷門”了,有些考生、家長覺得這個專業不倫不類,擔心畢業后找不到好工作。但就在去年合肥市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該專業畢業生被用人單位熱捧,原因是很多醫藥公司都需要醫藥軟件開發人才。
可見,當年報考的熱門專業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成為若干年后就業的熱門。專業的“冷”與“熱”是相對的,一個時期的“熱”可能會變化為另一個時期的“冷”,報考中的“冷”“熱”跟就業市場上的“冷”“熱”并沒有必然聯系。另外,盲目擠“熱門”專業,對考生長遠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熱門”專業分數高,競爭激烈。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競爭力并非很強的學生在擠“熱門”專業時,容易落榜。即使有幸被院校錄取,由于“熱門”專業里人才濟濟,自己實力不是很強,在擇業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難占得優勢,搶得先機。
“冷”“熱”并非選擇專業的重要依據,綜合考慮個人興趣、專業前景、社會需求以及該專業在學校的學科地位等因素才是關鍵。何況,如今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很普遍,真正有用的還是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