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間,人們都在談論虛擬現實 (VR)、增強現實(AR),但虛擬現實技術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它與互聯網技術相似,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演進。只是這一次,它走出了實驗室,走進了大眾消費。
“虛擬現實沒有突破性的新技術。”復旦大學交互式圖形學實驗室主任姜忠鼎認為,如今市面上可購買的VR眼鏡等硬件設備,其技術原理幾十年前就已經被應用,最早的虛擬現實頭戴顯示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
與虛擬現實技術類似,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萬維網,以及更早的阿帕網,最開始也僅應用于軍事領域、研究部門等。虛擬現實技術直至上世紀80年代也沒有走出軍隊模擬訓練、高校教學等應用范圍。
再一輪的虛擬技術浪潮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Liquid Image公司開售它的第一款頭盔,這個頭盔有一塊5.7英寸的240×240像素的TFT-LCD屏幕,重3公斤,在15個月內以6800美元的售價獲得了110萬美元的銷量。此后20年間,出現了許多廠商,生產出性能更好的虛擬現實頭盔,應用領域也擴展到了游戲領域。但當時的虛擬現實設備仍十分昂貴,面向消費者端的產品始終沒能形成潮流。
直到OculusVR公司的出現。公司創始人帕爾默·勒基(Palmer Luckey)在創辦公司之前就已經將VR眼鏡硬件成本降至500美元以內,且性能出色。 2012年8月1日Oculus登陸啟動者網站進行眾籌。
另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是約翰·卡馬克(JohnCarmark),他是電子游戲界的傳奇人物,被稱為射擊游戲之父。 “第一代Oculus眼鏡70%的底層代碼是卡馬克寫的。 ”北京暴風魔鏡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崔海慶說,關鍵是卡馬克還開源了這些底層代碼。
“可以說,國內做VR頭盔的企業,全都是在Ocu-lusDK1開源代碼的基礎上完成的。 ”崔海慶說,這些開源技術,將VR頭盔的價格不斷拉低,最便宜的、最簡易的VR眼鏡,現在只售9.9元。
雖然VR頭盔的價格已經非常親民,但虛擬現實技術還需要很多裝備配合,VR內容與應用短缺等困境也還沒有得到解決。那么,這一次虛擬現實技術浪潮會像許多新概念那樣,一陣風后就歸于沉寂嗎?
“不會。隨著谷歌、微軟、索尼、阿里巴巴等巨頭企業進入虛擬現實產業,他們會積極布局面向大眾消費領域的產品,推動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北京末元科技有限公司CEO姜威說。
“現在的虛擬現實技術相當于2003年的智能手機,還不完美,但已經讓我們看見未來的樣子了。”曾子轅認為,在未來,虛擬現實技術將改變世界。(記者 許晟 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