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金星的空氣質量不好、表面溫度太高、自轉速度過慢,但當我們的科技足夠發達時,把它改造得適合人類居住,是有可能實現的,不少科學家都把金星看作地球化改造的首選對象,它的支持率甚至超過了火星。
很有個性的“姐妹”
金星的大氣密度足有地球的90倍,充斥著由二氧化碳和硫酸構成的有毒煙霧,表面平均溫度高到足以使鉛融化
金星通常被稱為地球的“姐妹星球”,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除了體積非常相近以外,金星和地球的質量也差不多,并且元素構成也相差無幾(二者都是類地行星)。金星是地球的鄰居,它也位于太陽的宜居帶內。當然,金星跟地球的差別才是它不適合居住的關鍵。
首先,金星的大氣密度足有地球的90倍,表面平均溫度高到足以使鉛融化,而金星上的空氣是由二氧化碳和硫酸構成的有毒煙霧。因此,人類如果想在金星上生存,就必須先大刀闊斧對它進行生態改造——外星地球化。因為它和地球的相似點很多,不少科學家都把它看作改造的首選對象,它的支持率甚至超過了火星哦!
也有不少“共同點”
金星的重力與地球接近,距地球相對較近,改造金星能幫助人類對抗地球的氣候變化
殖民金星并把它的氣候轉化成適宜人類居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人類創造一個“備用基地”。考慮到可選擇的范圍——火星、月亮還有外太陽系,金星有好幾個其他地方不具備的優勢。這也就是為什么金星經常被稱作地球的“姐妹星”。
首先,金星是一個在尺寸、質量和組成上都與地球相近的類地行星。因此金星的重力與地球接近,大約是地球的90%(確切的說是0.904g)。因此,人類在金星上就不太可能會因長期生活在失重和微重力環境下引發健康問題——比如骨質疏松和肌肉衰退。
由于距地球相對較近,比起太陽系的其他地方,我們與金星之間運輸和通信也更容易。用現有的推進系統,地球到金星的發射窗口會每隔584天出現一次,與之相比,火星的窗口周期有780天之長。因為金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登陸金星所需的飛行時間也更短。它距地球最近只有40萬千米,而火星則有55萬千米。
另一個原因與金星的失控溫室效應有關。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這個星球溫度極高并擁有濃厚的大氣層。在金星上檢驗諸多生態工程技術的過程中,我們的科學家可以更好地認識這些技術的效果。這些信息能夠為我們對抗地球氣候變化的斗爭提供有利幫助。
除了為人類創造第二個棲息地之外,金星改造也會幫助確保地球仍是我們舒適的家園。當然,金星作為類地行星的事實意味著它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供我們開采。
空氣質量不好,改!
用氫氣引爆金星大氣層?先要找到足夠用的氫氣才行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金星改造的概念其實出現了很多次,既是科幻小說的題材,也是學術研究對象。誠然,在20世紀早期,金星改造被視為純粹的幻想,然而當太空時代到來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我們對金星的認識不斷深入的同時,也意識到確實有把其他星球改造得更適宜人類居住的需要。
第一個改造金星的方案是1961年由卡爾·薩根(Carl Sagan)提出。在一篇題為《金星》(The Planet Venus)的論文中,他提出了使用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把金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分子的方法。但隨后人們就發現了金星云層中存在硫酸,這個事實再加上太陽風效應,使得這個方案也不具備可行性了。
英國科學家保羅·伯特(Paul Birch)在他1991年的研究《快速改造金星》(Terraforming Venus Quickly)中提出可以用氫氣引爆金星大氣層。爆炸引發的化學反應會生成石墨和水,而后者會降落到星球表面形成覆蓋約80%行星表面的海洋。但是所需的氫氣實在太多了,多到我們必須直接從某個氣態巨行星或它們衛星上的冰層里采集才夠。
這個方案還要把鐵的氣溶膠顆粒灑入大氣層里,它可以從很多來源(例如月亮、小行星、水星)獲取。剩下的大氣估計還有3bar的氣壓(是地球的三倍),主要成分是氮氣,而其中的一部分會溶解到新生海洋中,這又會進一步降低大氣壓強。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