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的臨近,選專業填志愿的難題又擺在了考生、家長的面前。高校專業如何確定,影響專業冷熱有哪些因素,專業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如何平衡?成為他們關注的問題。
專業設置是如何確定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學科目錄和專業設置調整工作。1987年第一次修訂時,專業種數多達1300多種,經多輪合并裁撤,涵蓋面最寬時,專業數量降至249種,后因擴招、專業雷同和出現目錄外專業的問題,專業目錄再次進行了擴展。在最近的2012年大規模調整中確定學科門類12個,專業類92個,專業506種。 據了解,目前教育部的專業目錄分為基本專業和特設專業。基本專業是學科基礎比較成熟、社會需求相對穩定、布點數量相對較多、繼承性較好的專業;特設專業是針對不同高校辦學特色,或適應近年來人才培養特殊需求設置的專業。基本專業每五年調整一次,特設專業每年動態調整,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提前部署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 冷熱背后的時代因素 作為社會需求、行政調控和考生預判的產物,專業的冷熱反映了時代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經濟尚未分化,詩歌、文學以及思想討論成為一代年輕人的追求。隨著改革開放走向深化,涉及外貿和商業的外語、國際貿易等成為最受歡迎的專業。21世紀以來,計算機、互聯網產業崛起,IT相關專業走過了大起大落又再度復興的曲折歷程。而最近十年,經濟和金融行業的高額利潤吸引了大批頂尖人才投身其中。同時,隨著國人經濟狀況的改善,20年來大眾選擇中根深蒂固的“經濟決定論”也出現了動搖,有更多的孩子追隨自己的興趣選擇文史等“錢景黯淡”的專業。 專業的冷熱取決于行業產業的需求。“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工程相關專業也隨著對趨勢的預測火過一陣。雖然這個專業符合人類健康前景和科技發展的方向,可由于相關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就業容量有限,一陣風過后迅速由熱變冷。 就業能否體面,也是考生和家長考慮的重要方面。地礦類、土建類專業雖收入尚可,但往往不在首選之列。廈門大學教授張亞群表示:“城鄉、東西部發展差距較大,與這些專業相對應的工作環境差異也大,如果想要吸引更多人才,還需要政策配套,提高生活質量,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發展。” 主修加輔修調節專業需求 某在京高校大二學生王琿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學校對轉專業要求很嚴格,只有現專業排名前5%的學生才能參加轉專業考試。“熱門轉冷門容易,冷門轉熱門很難,想調專業的人往往沒有資格,選專業最好一步到位。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表示,過于狹窄的專業化思路不符合高端人才的培養規律,應繼續推進大類招生,通識教育和能力培養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勢所趨。馬陸亭則提倡不同高校選擇符合自身特色的培養道路:“重專業和重能力都有道理,所有學校一律寬口徑或者窄口徑都不利于整體就業,理想狀態是不同高校找到不同的培養方向,重理論還是重實務、復合型還是專業化取決于高校的自主選擇。”